(二)恢復重建更加有力。堅持保目標、保重點、保民生的原則,盯緊時間節點、壓實各方責任、嚴格跟蹤督查,全力以赴推進恢復重建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著力破解征地拆遷和規劃設計滯后等瓶頸制約,強勢推進“四館一中心”、崇文高級中學和縣四小三幼、龍頭山鎮“一園三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恢復重建項目建設323項,完成投資31億元。紅石巖堰塞湖治理工程平穩推進。
(三)脫貧攻堅更加扎實。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培育造血致富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開展“回頭看”,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12年免費入學政策。推進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搬遷安置貧困群眾3233戶11972人;實施農村危房改造5500戶,提前墊資對脫貧出列村5793戶D級危房進行改造,如期實現2個貧困鄉鎮摘帽、25個貧困村出列、2.34萬貧困人口脫貧。
(四)“三農”發展更加有效。農業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產量達18.2萬噸,農業總產值達17.9億元、增長5.8%;實現烤煙收購17.5萬擔,收購總值達2.32億元。農業基礎不斷夯實,改造中低產田3.72萬畝,建成“五小水利”工程6235件?,F代農業步伐加快,推進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打造了華曦生態養殖、田園莊園、地道農莊等一批現代莊園和基地。勞務經濟穩步提升,轉移務工14.6萬人,實現收入26.2億元,增長15.9%。
(五)工業經濟更加優化。面對經濟下行、產業單一等多重壓力,著力調結構、促升級,搭建園區“助企貸”平臺,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幫助企業充分釋放產能,工業增加值由上半年的負增長17.8%,逆勢上揚實現增長4.4%。推進工業集群發展,做優園區規劃,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入駐的5戶企業即將建成投產。注重外引內培,以商招商,實現協議引資54.2億元。
(六)第三產業更加活躍。成功舉辦小寨櫻桃文化旅游節、國際翼裝愛心飛行世界杯賽,推介伊斯蘭文化體驗游,加快龍頭山旅游古鎮建設步伐,啟動龍樹野生動物園建設,文化和休閑觀光旅游元素更加豐富。鞏固提升餐飲、住宿、娛樂等傳統產業,拉動市場消費;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引進55家電商企業入駐電子商務孵化產業園;金融機構存款余額83.8億元,貸款余額3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0.4億元,增長9.8%。
(七)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城鄉發展步入新軌道,城鎮化率提高到33.1%。狠抓規劃引領,修編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啟動城市設計、濕地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龍頭山集鎮旅游景區等規劃設計。投資2.67億元,改造街道37條、供水管網14.1公里,修復和新建污水管網15.3公里,新建停車場7個,城市功能品位不斷提升。制定提升城鄉人居環境五年行動計劃,啟動“四城同創”,實施“四治三改一拆兩增” “七改三清”和“五大秩序”集中整治,實現了環境的大提升、秩序的大轉變。
(八)社會事業更加繁榮。教育改革發展力度加大,推行校園長隊伍激勵、教師津補貼和辦學體制改革,實施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成衛生計生恢復重建項目102個。社會保險參保面不斷擴大,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建成一批村級體育活動場所,完成縣老年體育活動中心升級改造,實施戶戶通安裝9421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4.7%。推動移風易俗,推進殯葬改革。民族宗教工作不斷加強,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有序推進,移民工作成效明顯,社會科學、防震減災、外事僑務、市場監管、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會、地方志、氣象、檔案等工作有序開展。
各位代表,四年的努力拼搏,打下了堅實基礎,四年的深刻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厥姿哪甑膴^斗歷程,經濟社會發展在逆境中奮進、在奮進中突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廣大干部群眾的苦干實干,凝聚著全縣人民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駐魯部隊、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和所有關心支持魯甸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固然可喜,差距也不容忽視,當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六大短板”:即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重;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水利等設施制約突出;產業結構單一,規模小、層次低、支撐弱,競爭力不強;城鄉發展不均,城鄉規劃滯后,執行規劃不力,建設無序,城鎮化率較低;社會事業滯后,公共服務較為薄弱,民生保障能力不強;生態敏感脆弱,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艱巨。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后五年,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提升對外形象的攻堅期。面對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困難,我們將發揮優勢、抓住機遇,在危機轉換中捕捉新機遇,在矛盾變化中贏得主動權。立足當前,我們具有“六大優勢”:即位于全市區域核心、地處云貴川三省交通要道的區位優勢;交通便捷的田園風光、生物多樣的山間河谷,城市發展空間大、產業發展條件好的地理優勢;櫻桃、核桃、花椒等特色產業逐步壯大,工業園區聚集效應逐步凸顯的產業優勢;鉛、鋅、銀等礦藏儲量大,水能風能蘊藏豐富的資源優勢;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俗多樣、特色旅游趨于成熟的文化旅游優勢;經6.5級地震磨礪,鍛造了敢于擔當、傾于奉獻、愈挫愈勇等抗震救災精神和優秀品質的干部優勢。放眼未來,我們面臨“六大機遇”:即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深切關懷,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有利爭取更多項目和資金扶持的機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等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的實施,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借力廣東東莞、中山對口幫扶,促進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的機遇;圍繞滇東北城市群、昭通中心城市、“兩區一帶”等省市重大布局,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借助渝昆高鐵、都香高速、昭大公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交通大發展的機遇;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深入,促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更加堅信,通過全縣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廣大干部群眾的智慧力量,繼續發揚抗震救災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必將在這片經受災難洗禮的土地上,再次譜寫全新發展的華彩篇章。
今后五年,縣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省第十次、市第四次、縣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脫貧攻堅、互聯互通、產業培育、新型城鎮化、幸福魯甸、生態建設“六大工程”,奮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建議為:到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2 ‰以內,完成市下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全面小康為目標,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以脫貧攻堅為統領,按照“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六個一批”“六個到村到戶”的工作要求,以41個貧困村為主戰場,以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全力補齊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用好用活產業扶持發展資金,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充分調動群眾脫貧致富主觀能動性。著力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推動扶貧政策向貧困鄉鎮聚焦,扶貧資金向貧困村聚集,幫扶力量向貧困戶聚合,確保到2018年脫貧摘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以加大投資為核心,全面夯實發展基礎。以全省“五網”建設和全市綜合交通“五年大會戰”為契機,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力爭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00億元以上,公路通車里程達2809公里,高等級以上公路里程超過200公里;做好昭魯快捷通道快速化、都香高速公路魯甸段及連接線項目對接,啟動城市環線公路及配套綠道工程,完成G213、G356魯甸段及綠道建設,實施1933公里自然村公路工程,完善城鄉道路運輸體系,爭取12個鄉鎮通高等級公路,構建全縣“一小時交通圈”。建設安全可靠的水網,力爭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4億元以上,實施好人畜飲水工程、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項目,確保新增蓄水庫容6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萬畝以上,耕地有效灌溉率達39.8%以上。加快管道燃氣建設,有序推進水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開發。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促進城鄉通信基礎設施一體化。
(三)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全面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始終把產業作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強大支撐,全力構建以高原特色農業、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以科技為支撐,以基地為載體,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穩定糧煙生產,加快農業組織化、規?;?、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步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以點帶面、連片培育,持續推進蘋果、核桃、花椒、櫻桃、土雞和肉牛養殖等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創建品牌;打造昭龍綠色產業示范帶,力爭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借助休閑農莊、觀光旅游示范園,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百億工業組團。圍繞“三去一降一補”,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存量,培育增量,不斷提升工業效益。充分發揮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示范區優勢,爭取市級地方電網優先覆蓋魯甸園區。充分依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以重大項目為支撐,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對口幫扶為契機,打造文屏、茨院、桃源三大工業組團。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本土企業、培育新型工業,提升礦冶、化工、新型能源、建筑建材、農特產品加工、加工制造六大產業,實現工業集群化、規?;?、科學化發展,建成百億元工業園區。打造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四線三組團”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旅游點、線、面全域布局。在渝昆高速、昭巧公路、昭大公路、都香高速沿線,以特色農莊、伊斯蘭文化、櫻桃文化、朱提文化旅游為主題,構建文屏、桃源、茨院、小寨、龍頭山人文體驗旅游組團;以牛欄江峽谷、堰塞湖、翼裝飛行基地為載體,構建江底、火德紅、樂紅、梭山峽谷風光旅游組團;以大山包景前區、轉山包、龍樹河流域為依托,構建龍樹、新街、水磨高原風情旅游組團。扎實推進“互聯網+”行動,提升壯大商貿物流、餐飲住宿、金融信息等服務業,加速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四)以統籌城鄉為抓手,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以昭通中心城市魯甸片區為定位,打造滇東北城市明珠為方向,加快昭魯一體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力爭城鎮化率達45%以上。開展“四城同創”。突出規劃引領,按照干凈、方便、有序、安全、活力的原則,塑造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網格化、常態化管理,以棚戶區改造為重要契機,著力塑造濕地公園、卯家灣片區、崇文高級中學和體育館片區等城市新地標、新節點,加快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力爭2019年創建國家級衛生城、達到國家級平安城和文明城創建標準,2020年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創建標準。提升城鄉環境。把集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的重要載體,按照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產業支撐、特色突出的原則,以把龍頭山集鎮打造為全國知名旅游小鎮為重點,統籌推進特色集鎮建設。全面實施“四治三改一拆兩增”,扎實開展“七改三清”環境整治,堅持“杜絕增量、消除存量”的原則,全面加大“兩違”整治力度;大力倡導鄉風文明,分層次、分步驟推進人居環境提升行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將魯甸打造成為康體健身、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勝地。
(五)以群眾福祉為根本,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把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根本出發點,創建幸福魯甸。努力補齊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三大短板,加快公立幼兒園建設,鼓勵和引導私立幼兒園規范發展,確保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70%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5%以上、高中毛入學率達88%以上;打好教育教學質量翻身仗,努力將縣一中、崇文高級中學打造成全市名校,力爭用三年時間躋身全市教育強縣行列。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和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科技、文化、體育事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全民參保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力度,轉移務工人員穩定在14萬人以上,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以上。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嚴控政策外多孩生育,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持續推進殯葬改革,嚴格殯葬執法。把平安建設置于全局工作來謀劃推進,化解矛盾糾紛、強化治安防控、打擊各類犯罪;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全力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快民族聚居區全面小康建設,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項目,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六)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全面推進生態魯甸建設。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營造綠色山川、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城鎮、倡導綠色生活。加強生態保護。以震后生態修復工程為抓手,以牛欄江和漁洞水庫徑流區為重點,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力爭森林覆蓋率達38.2%。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損害賠償等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質量和水平。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能耗監管,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利用。注重污染防治。完善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加強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確保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節約土地資源。嚴守耕地紅線,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大土地資源整理和復墾力度,清理閑置用地,提高新建廠房容積率。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全縣恢復重建決勝之年、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優化發展環境之年、“四城同創”和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開局之年、推進產業發展關鍵之年、全面展現魯甸發展新形象重要之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認真貫徹李克強總理視察魯甸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抓重建、戰脫貧,增投資、育產業,強改革、擴開放,惠民生、建和諧,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按照縣委九屆二次全會的部署,2017年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市下達任務、力爭突破百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完成市下達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全力抓好九個方面工作:
(一)抓重建促超越,著力展示災后重建新形象。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黨委、政府對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總體部署,堅持質量安全第一,確保把所有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德政工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影響建設進度的問題,列清單、定責任、盯時限、強措施,排除一切干擾、破解一切難題,完成“一園三館”“四館一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堅持突出重點,全面推進龍頭山旅游古鎮拆遷和綠化工作,扎實抓好集鎮經營發展,確保8月3日前集鎮面貌實現更大提升。壓實責任,實行任務倒逼、時間倒排、工期倒推、責任倒查機制,嚴格按時間節點,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重建任務,展示災后重建新形象,推動災區新發展,實現災區“重生并超越”的目標。
(二)抓精準保投入,著力推進脫貧攻堅新突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年度戰,實現江底鎮摘帽、18個貧困村出列、1.64萬貧困人口脫貧。抓實干部幫扶。細化幫扶措施,幫助群眾開好脫貧“藥方子”,引導群眾育產業、強技能,拓寬致富渠道、穩定增收來源。抓實產業扶持。把產業作為脫貧的重要支撐,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特色產業快速發展;以村、組為單位,以合作社為載體,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抓實項目建設。做實做細鄉鎮、村組脫貧項目規劃,有效整合涉農資金,確保所有涉農資金圍繞脫貧攻堅投放;加快推進江底和梭山鎮整鄉推進項目,實施25個整村推進項目。抓實易地搬遷。嚴格政策,注重規劃,抓好東莞中山扶貧協作易地搬遷示范點和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完成1067戶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三)抓轉型促升級,著力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始終把特色擺在產業發展核心位置,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落實科技增糧措施,穩定糧食種植面積55萬畝以上;推進純度提升、標準種植、規范管理,實現烤煙種植5.96萬畝、煙葉收購16.1萬擔。抓好昭龍綠色產業示范帶建設,深入推進蘋果、核桃、林下土雞等11個標準產業示范園,櫻桃、花椒等10個現代農業莊園和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打造一批休閑觀光農業莊園和現代農業示范點。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按照筑平臺、建市場的思路,繼續扶持華曦生態養殖擴規提質;按照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畜禽交易集散中心目標,啟動桃源畜禽養殖交易中心規劃建設。鼓勵和支持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力爭一產增加值達12.2億元,增長5.5%。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抓住礦產品價格上漲機遇,強化企業生產經營要素保障,促使企業滿負荷、高效率生產,力爭實現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20%,增加值12.6億元、增長20%。全力抓好八寶銀礦、樂紅礦山尾礦庫等項目建設;加快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一體建設,促進工業園區發展規?;?、標準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展電子商務,吸引更多企業入駐電子商務孵化產業園,力爭云計算基地數據中心建成運營,促進創新創業。推進現代物流、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發展,力爭啟動茨院冷鏈物流園區和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規劃建設。以特色旅游為載體,創新宣傳營銷方式,以小寨櫻桃賞花、認購、采摘為依托,以桃源民族文化和特色美食,龍頭山農特產品展銷、椒林雞品嘗、抗震救災展覽為重點,推介提升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為三產發展注入新活力,力爭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2.5億元以上,增長6.5%以上。
(四)抓項目增投資,著力邁出基礎建設新步伐。主動對焦國家和省、市發展戰略和投融資方向,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功能提升、產業升級改造、民生和社會事業領域,完成300億元以上項目儲備,爭取更多項目進入上級投資計劃盤子。抓實項目前期工作,充分用好融資政策和渠道。狠抓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抓好G213魯甸段提升改造,爭取啟動縣級客運樞紐站、城市環線公路和串聯茨院、桃源、文屏田園風光及人文景觀的配套綠道等項目建設,推進112公里拆并建制村公路和671公里自然村公路建設,完善臨崖、臨巖、臨水等危險路段安全防護工程。狠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海子、板栗園、滴水海子水庫建設,啟動單家河壩水庫、龍樹河和沙壩河治理項目,實施“五小水利”工程2000件,完成水利投資2.1億元。狠抓能源信息建設。加快電網變電設施、管道燃氣項目建設,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擴大4G網絡、光纖寬帶網覆蓋范圍。
(五)抓整治強示范,著力塑造城鄉發展新面貌。堅持規劃先行、建管同步,推進“四城同創”、提升人居環境。規劃上用智力。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的融合,修編完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旅游總體規劃,調整優化工業園區規劃,啟動鄉村規劃。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群眾建房審批制度,嚴格規劃控制。建設上盡全力。高起點、高標準,把體育館片區、濕地公園打造為城市形象新亮點。加快卯家灣片區公租房建設,打造成宜居、美化、精品城市節點。完成西門大市場530戶棚戶區改造,啟動實施2000戶棚戶區改造任務,搭建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間、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治理上用毅力。深入推進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把“兩違”整治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完成20萬平方米“兩違”治理目標。在城鄉全面實施“四治三改一拆兩增”,鞏固省級衛生城創建成果,建成省級平安城,達到省級文明城、園林城標準;在農村全面實施“七改三清”,突出縣鄉示范點,在集鎮、公路沿線路域、主要河道旁村莊及旅游景區等先行先推,全力推進城鄉環境整體提升。持續加強城市秩序整治,進一步完善綜合執法體制機制。
(六)抓民生增福祉,著力推進社會事業新發展。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推進“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園長”培育工程;打破高中教育瓶頸,探索推進管辦分離、專家治校的現代學校管理,重點推進縣一中改革試點,創新崇文高級中學辦學模式,積極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驗收。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成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等重點衛生項目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不斷拓寬城鄉醫保覆蓋范圍,確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五大保險參保率。保持計劃生育工作的力度不減,突出抓好優生健康檢查,全力控制違法多孩出生。逐步完善殯葬設施,堅定不移推進殯葬改革。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深度發展文化產業,推進科技文化惠民。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兩搶一盜”、黃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為,持續推進第四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嚴守安全生產紅線,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統籌推進婦女兒童、紅十字會、社會科學、外事僑務、市場監管、審計、統計、老齡、殘疾人、氣象、方志、檔案等工作。
(七)抓改革擴開放,著力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全面落實各項改革創新部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全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大力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深入推進投融資改革創新,深化政銀企合作,搭建融資平臺,實現融資20億元以上;積極采取購買服務、申報專項基金、PPP模式,通過資本合作、貼息、設立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健全產業發展政策體系,落實促進土地流轉的“一意見兩辦法”,充分激活園區“助企貸”平臺,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堅定不移將招商引資作為推進產業發展的第一要事,圍繞重要領域,突出重點產業,瞄準重大企業,主動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包裝一批優質招商引資項目,建立與市政府派駐7個招商聯絡處、廣東扶貧協作工作組聯系機制,借助“南博會”等重大活動平臺,拓展開放空間與合作領域,促進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并行、引資引技引智并舉、前期引進和后期服務并重,定目標、定責任、定獎懲,實現協議引資50億元以上,力爭實際到位資金20億元以上。
(八)抓生態筑屏障,著力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七彩云南·魯甸保護行動”和“森林云南·魯甸行動”,推進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力爭全年完成森林撫育2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1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7000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5.5%以上、林木綠化率達45.9%以上。積極做好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環境保護向亞投行融資項目申報工作和項目實施;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強化牛欄江水環境整治。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技術、清潔能源等的綜合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九)抓優化促效能,著力實現政府服務能力新提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牢記重托、繼往開來、敢于擔當、狠抓踐行,努力建設有責有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優化發展環境。始終牢記發展第一要務,始終秉承發展環境是縣域經濟競爭之關鍵的理念,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始終保持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形成比、學、趕、超,創新爭優、勇爭第一的工作態勢。強化責任擔當。決心比認識更重要,擔當比方法更重要。始終牢樹責任擔當意識,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敢于直視問題、勇于破題破局,鍛造精益求精、細節出彩的專業精神,追求完美、寵辱不驚的專一精神,滴水石穿、久久為功的敬業精神,提升信心、勇氣、志氣、膽氣,營造“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共享發展”的氛圍。推進依法行政。持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健全法治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自覺接受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公眾監督,高效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將政府工作提請縣人大述職評議、縣政協民主評議。加強廉政建設。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兩準則四條例”,堅決遏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懶政怠政行為,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辦法,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監管,嚴格規范工程建設招投標,加強審計和效益評估工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建成災后重建美麗新家園,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