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省長在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的報告(摘要)
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特別是2014年9月黨中央對山西省委班子改組式調整以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團結帶領全省干部群眾,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中央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凈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的“五句話”總要求和總思路,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吏,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成并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三個高壓態勢”,著力推進“六大發展”,全面實施“六權治本”,統籌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加快實施“革命興煤”,大力推進煤炭“六型轉變”,加快發展七大非煤產業,全力推動科技創新、金融振興、民營經濟發展“三個突破”,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為新形勢下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思路、有力舉措和堅強保證,各項工作穩中有為、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的步伐。
(一)千方百計穩增長,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緊緊圍繞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城鎮化和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等四個方面加強投資,特別是強力推動十大領域投資和十大標志性工程,“六位一體”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54241億元,年均增長21.7%。積極開展“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網上行”“美麗山西休閑游”等促進消費活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7%。實施煤炭、煤層氣、低熱值煤發電3個“20條”和減輕企業負擔“60條”,共為企業減負900多億元。著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九大難題,促進企業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9188.8億元增加到12802.6億元,年均增長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969.7億元增加到1642.2億元,年均增長11.1%,我省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二)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優勢。大力改善交通條件,鐵路新增營業里程1422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025公里,呂梁機場、五臺山機場、臨汾機場建成通航。積極推進水利建設,全省供水量由60億立方米提高到75億立方米。不斷完善電力設施,新增電力裝機2795萬千瓦,總裝機達到6966萬千瓦。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城市道路交通、管網等設施明顯改善,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明顯加快。全省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9個百分點,達到55%。完成新一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持續辦好農村“五件實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采煤沉陷區治理搬遷9.3萬戶,易地搬遷特困群眾44.5萬人,改造農村困難家庭危房45.5萬戶。
(三)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邁出新步伐。每年出臺10項惠農政策,省級補貼資金2015年達到83億元。糧食連續5年獲得豐收,總產年均達到127億公斤,比“十一五”增長25.2%。七大產業翻番工程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2.8%。加快實施“革命興煤”,大力推進“六型轉變”,加快重組整合礦井改造,形成3個億噸級、4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集團。主力火電企業80%以上實現煤電聯營。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布局實施一批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項目。非煤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3.2%。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3%。
(四)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超額完成下降16%的目標任務,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任務全部完成。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省城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率先啟動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改造容量1566萬千瓦,改造后排放水平達到或優于燃氣發電機組。累計核準開工低熱值煤發電項目24個,總裝機2129萬千瓦。堅持不懈推進造林綠化,5年營造林225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20萬畝,全省地下水位連續8年持續回升。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新提高。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工程和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公辦幼兒園1049所,改造農村幼兒園2738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在就讀地參加中考、高考??h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新建和改擴建醫療衛生機構7435個,新增三級甲等醫療機構13所。省圖書館、科技館、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55.9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97.7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分別達到25828元、9454元,“十二五”年均增長10.7%、12.4%。大力推進扶貧開發,22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實施。連續11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年均增幅10%以上。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基本醫保實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全覆蓋?!笆濉比「黝惏踩a事故死亡人數比“十一五”下降29.99%。煤礦百萬噸死亡率5年下降57.98%。大力實施“六六創安”工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六)加快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以轉型綜改區建設為統領全面深化改革。煤炭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大步伐,率先全面清理規范涉煤收費項目,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煤焦公路銷售體制改革扎實推進,所有行政授權、運銷票據、檢查站點全部取消。積極推進煤炭行政審批和證照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煤炭資源配置市場化。率先推行省屬國有企業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健全預算管理體系,實施全口徑預算管理。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兩年來,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年均達到24.88萬戶,是改革前的1.29倍。大力推進金融振興八方面工作,累計實現各類融資1.98萬億元。上市企業達到37家,在“新三板”掛牌企業33家。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六大任務,山西科技創新城全面開工建設,中科院、清華大學等35個研發機構入駐。28個煤基科技重大項目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深化區域合作和對外交流,與11個兄弟省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等正式建立友好省州關系。
(七)扎實推進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正在形成弊革風清、干事創業新局面。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906件、政協提案3624件,向省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36件,制定政府規章14件。全面推行“六權治本”,制定實施政府建設三年規劃和年度行動計劃。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十八大以來落實承接國務院取消、下放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375項,我省自行取消、下放和調整省級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441項,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54項,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207項。省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全部按期公布。省級政務服務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全省政務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學習討論落實活動,狠剎“四風”,嚴懲腐敗,一批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問題和交通、國土、煤炭等重點領域腐敗案件受到嚴肅查處,一批不作為、慢作為的領導干部被問責,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這5年中經濟下行壓力最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最重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問題導向出實招,大刀闊斧減輕企業負擔,領導帶頭蹲點幫扶企業,工業降幅逐步收窄。我們目標導向抓倒逼,層層傳導壓力,狠抓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8個百分點。我們突出重點攻難點,強力推動“三個突破”,加快發展七大產業,全力穩定財政運行,牢牢兜住民生底線,穩妥化解風險隱患。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明顯增多,“穩”的基礎得到鞏固,“進”的態勢趨向有力,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克服困難中奮力前行。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五個發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話”總要求,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以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提速度為基點,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做好煤與非煤兩篇文章,化解過剩產能,擴大新興產業規模,著力凈化政治生態,著力建設文化強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主要目標:
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我省與全國同步、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京津冀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和全球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民生保障水平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F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安全生產形勢向穩定好轉堅實邁進。文化建設呈現新局面。文化發展主要指標、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建設實現穩步提升。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改革開放邁出堅實步伐。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開放型經濟和對外合作體制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一)推進創新發展,著力加快轉型升級。發揮優勢創抓機遇,抓住機遇創造需求,根據需求創新供給,圍繞供給創優機制,提升改造老動能,培育發展新動力。實施“革命興煤”“六型轉變”,加快發展七大非煤產業,做優做強能源產業,優化提升現代載能產業,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培育發展新興接替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全力推進科技創新、金融振興、民營經濟發展“三個突破”。實施人才強省戰略。
(二)推進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均衡發展格局。堅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并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和晉商精神,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三)推進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美麗山西。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加大五大流域和重點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力度,推進林業“六大工程”建設。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
(四)推進開放發展,著力培育合作共贏新優勢。創新對外開放體制環境,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深化與中部省份和周邊區域合作,推進“以煤會友”,加快開發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提升外貿核心競爭力,努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五)推進共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做好教育、醫療、就業、收入、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工作,實施好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工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六)推進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深入推進“六權治本”。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設法治山西。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提高政府效能。
三、2016年工作安排
主要預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0萬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左右和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約束性指標:
包括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減排,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新增建設用地降幅,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人數,城市棚戶區住房改造數量,按照國家要求設置,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多措并舉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按照國家政策依法淘汰關閉一批,推動行業重組整合一批,減量置換退出一批,依規核減一批,擱置延緩一批,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促進能源產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發展。推動現代載能產業綠色發展,堅持煤電鋁材一體化發展,構建南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鋁工業產業集群?;怃撹F行業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做強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煤機、煤層氣、電力、煤化工等裝備制造產業,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發展特色食品、現代醫藥產業,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精準幫扶企業,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二)充分發揮“三駕馬車”作用,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加快重點領域投資和項目建設,推進四個方面、十大領域投資和標志性工程建設,加快大張客專、太原地鐵2號線、長臨高速、低熱值煤發電、電力外送通道、汾河流域生態修復等重大項目建設。創新投融資機制,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繼續開展“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網上行”活動。擴大住房、信息消費,發展教育培訓消費,培育健康養老消費,鼓勵綠色低碳消費。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壯大不銹鋼、機械制造、通信設備、特色農產品等出口主導產業,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擴大服務貿易。加快航空口岸、鐵路口岸、保稅區等平臺建設,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
(三)切實做好“三農”和脫貧工作。再出臺10項新政策,新增補貼資金63.9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00萬畝。全面完成大水網工程輸水隧洞建設,同步推進縣域小水網配套工程。大力發展雜糧、干鮮果、設施蔬菜、草牧業、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推進集體產權制度、國有林場、水權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農業水價改革,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六個精準”要求,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因地制宜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和社會保障“五個一批”工程。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考核機制、貧困退出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對提前脫貧摘帽的貧困縣“摘帽不摘政策”。今年確保完成50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四)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支持太原率先發展,發揮“一核一圈”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城鎮組群協同發展。深入實施大縣城戰略,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健全城鎮化推進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證制度。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加快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新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1.2萬套,建成15萬套。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搬遷7.6萬戶、農村地質災害治理4000戶、農村危房改造10萬戶、易地扶貧搬遷10萬人。積極化解房地產庫存,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管控,穩定房地產市場,鼓勵房地產企業順應市場規律,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放寬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率。積極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五)大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在三晉”系列活動,實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工程。加大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力度。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文化保稅區、文化產業園建設。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藝精品力作。強化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和文化市場管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
(六)著力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新改擴建農村幼兒園200所。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繼續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加快推進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引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大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創新醫療聯合體建設運營模式,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工作,托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加強就業培訓,實施職業培訓全覆蓋計劃。依法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適時適度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繼續發放農民冬季取暖補貼并探索新辦法。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運行,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水平。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提高財政補助標準。繼續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動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家扶貧標準相銜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扎實推進“平安山西”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七)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動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加強廢舊家電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鼓勵綠色出行,推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加快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開展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加大土壤環境監測投入,開展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估制度建設和污染土地修復治理試點。抓好中心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林業“六大工程”,重點抓好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林業建設。加快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監管、環境保護督察、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考核問責等制度體系。
(八)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嚴格實施安全生產法,加快修訂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要求,落實各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堅決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嚴格落實目標責任考核“一票否決制”,嚴肅查處事故、嚴格責任追究。
(九)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擴大開放。
著力全面深化改革。抓好轉型綜改區建設,制定實施轉型綜改“十三五”方案和2016年行動計劃。實施煤炭資源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辦法,建成煤炭信息監管平臺,研究推進煤炭價格形成機制、銷售體制、交易方式和儲備機制改革,推動煤炭管理體制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分類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深化國有企業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工作,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落實我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33條措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大預算統籌力度,實施省級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積極推動金控集團改革發展,穩步推進農信社改革。推進電力體制綜合改革,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成立電力交易機構,建立完善電力交易機制,擴大大用戶直供電范圍,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和增量配電投資業務,推動現代載能企業配套建設自備電廠。
著力推進創新驅動。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全力抓好科技創新城核心區建設。支持高校建設大學科技園。推進煤基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實施非煤科技重點研發計劃,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創新人才體制機制。
著力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京津冀、環渤海,加強與周邊及中部兄弟省份的交流合作,推動黃河金三角、長城金三角建設。面向全球推動“以煤會友”,發展國際友城關系。以“黑色煤炭綠色發展、高碳資源低碳發展”為主題,打造太原論壇。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深入開展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省級政務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成運行,構建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機制,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進政務公開。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穩步推進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工作,加強績效考核,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