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和案例

                                        時間:2018-05-30 10:14:30   作者:鄉村行   來源:   閱讀:9967   評論:0
                                        內容摘要: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和案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分別代表了某一類型鄉村在各自的自然資源稟......
                                        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和案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分別代表了某一類型鄉村在各自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下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路徑和有益啟示。
                                        01
                                        產業發展型模式
                                        主要在東部沿海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特點是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基礎好,產業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實現了農業生產聚集、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帶動效果明顯。
                                        典型案例: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
                                        永聯村是江蘇省鄉村發展最具代表的鄉村之一,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村,地處江南,長江之濱,隸屬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

                                        永聯曾被稱為"華夏第一鋼村",曾是張家港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落后的村。改革開放期間,村領導組織村民挖塘養魚、開辦企業,陸續辦起了水泥預制品廠、家具廠、枕套廠等七八個小工廠以及村集體軋鋼廠,收益頗豐。在村集體的共同努力下永聯村不僅完全脫貧,還跨入全縣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聯村是以企帶村發展起來的,村集體有了經濟實力,就可以為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加油擴能"。
                                        近十年來,永聯村投入數億元用于新農村建設,村里的基礎設施及社會公共事業建設都得到快速發展。此外,為解決數量過萬的村民的就業問題,村黨委還利用永鋼集團的產業優勢,創辦了制釘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有效吸納了村里剩余勞動力。村里還開辟40畝地建設個私工業園,統一建造生產廠房,廉價租給本村個私業主。另外,還利用本村多達兩萬人的外來流動人口的條件,鼓勵和引導村民發展餐飲、娛樂、房屋出租等服務業。
                                        隨著集體經濟實力的壯大,永聯村不斷以工業反哺農業,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2000年,村里投巨資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聯苗木公司",將全村4700畝可耕地全部實行流轉,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這一舉措,不僅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大面積的苗木成為永鋼集團的綠色防護林和村莊的"綠肺",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目前,永聯村正在規劃建設3000畝高效農業示范區,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并提供農業項目啟動資金,對發展特色養殖業予以補助,促進高效農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永聯村先后共投入2.5億元,積極發展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自然景觀、農耕文化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以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鮮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現代糧食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垂釣中心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鏈,休閑觀光農業年收入7573.7萬元。村里建設的"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為張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級鄉村旅游區。
                                        02
                                        生態保護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態優美、環境污染少的地區,其特點是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大,適宜發展生態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國首個環境優美鄉——山川鄉境內,全村區域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9729畝,水田面積386畝,是一個竹林資源豐富、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的浙北山區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以生態建設為載體,進一步提升了環境品位。
                                        高家堂村將自然生態與美麗鄉村完美結合,圍繞"生態立村——生態經濟村"這一核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環境優勢,把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F如今,高家堂村生態經濟快速發展,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生態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全村已形成竹產業生態、生態型觀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雞養殖規模,富有濃厚鄉村氣息的農家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支柱。高家堂村把發展重點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筍竹產業,形成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布局,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從98年開始,對3000余畝的山林實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并于2003年投資130萬元修建了環境水庫——仙龍湖,對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還配套建設了休閑健身公園、觀景亭、生態文化長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極大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同時,著重搞好竹產品開發,如將竹材經脫氧,防腐處理后應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裝修中,開發竹圍廊、竹地板、竹層面、竹燈罩、竹欄柵等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積極為農戶提供信息、技術、流通方面的服務。同時積極鼓勵農戶進行竹林培育、生態養殖、開辦農家樂,并將這三塊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農家樂鄉村旅店,接待來自滬、杭、蘇等大中城市的觀光旅游者,并讓游客自己上山挖筍、捕雞,使得旅客親身感受到看生態、住農家、品山珍、干農活的一系列樂趣,親近自然環境,體驗農家生活,又不失休閑、度假的本色,此項活動深受旅客的喜愛,得到一致好評,而農戶本身也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
                                        03
                                        城郊集約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區,其特點是經濟條件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農業集約化、規?;洜I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
                                        松江區泖港鎮地處上海市松江區南部、黃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區三鎮的中心,東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區中心10公里。該鎮的發展不倚仗工業,而是依托"氣凈、水凈、土凈"的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成為上海的"菜籃子"、"后花園",服務于以上海為主的周邊大中城市。

                                        該鎮注重衛生環境的治理,在新農村建設中,開展村莊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全鎮生態環境和市容衛生狀況顯著改善,2010年,該鎮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鎮,2011年成為上海市第一家創建成功的市級生態鎮。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環境質量已連續18個季度保持全市郊區108個鄉鎮第一名。泖港鎮作為上海市的"菜籃子",把工作重點放在發展農業上是極其明智的選擇,該鎮以創建高產田為抓手,大力發展環保農業;以"三凈"品牌為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經濟;以節能環保為標準,淘汰落后工業產能。此外,泖港鎮還鼓勵興辦家庭農場。泖港鎮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模式的農業發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實現了家庭農場的專業化、規?;洜I。
                                        具體做法:一是規范土地流轉,實行家庭農場集中經營;二是完善服務管理,提高家庭農場運行質量;三是推動集約經營,優化家庭農場運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鎮已有20324畝土地交由家庭農場經營,占全鎮糧田面積的87% 同時,隨著家庭農場的集約化規?;瘷C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由此帶來的土地產出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戶承辦家庭農場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
                                        為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大城市休閑度假的市場需求,泖港鎮借助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近年來該鎮開發和引進了大批中高檔旅游項目,從旅游項目空白鎮發展成農村休閑旅游鎮。同時,以鄉土民俗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整合生態農業、生態食品、農業觀光、農業養殖、村落文化、會務培訓、療養度假、農家餐飲等各類鄉村旅游資源,實現了農村休閑產業的功能集聚。目前,鄉村旅游已成為該鎮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僅2013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近3000萬元,利潤總額達500多萬元,帶動農副產品銷售1500多萬元,解決了300多名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同時,旅游景點的建造周邊環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環境越來越優美。
                                        04
                                        社會綜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居住較集中的村鎮,其特點是區位條件好,經濟基礎強,帶動作用大,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鎮王村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王村鎮北鄰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鄰天津微電子城。該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國際機場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全村580戶,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畝。
                                        王村是天津東南方新農村發展的一顆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示范村", 2012年,榮獲"美麗鄉村"稱號。王村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實現了農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環境和諧有序,基礎設施完善,家家戶戶住進新樓房,電腦、電話、汽車走進農家,村民過著"干有所為,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病有所醫"其樂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幾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著低矮潮濕的危陋平房,單調、簡陋、陳舊、窘迫、擁塞是絕大多數王村人的居住狀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徹底解決村民的住房問題,村領導制定了5年村莊建設規劃,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別墅,讓全體村民住上了新樓房。此外,為了實現農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在舒適、整潔、文明、優美的環境中,村領導組織制定了徹底改造村內生活環境的規劃,并籌措資金,組織力量先后完成了許多工程、項目的改造和提升,村莊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商業街,開發建設峰山菜市場、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同時,還先后建成了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音樂噴泉健身廣場、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體活動中心,室內網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拉丁舞排練場、農民書屋、村民學校、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舞蹈排練廳、棋牌室樣樣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標準建設,設施完善,而且所有場館都不對外營業,全部作為百姓的福利,讓鄉親們無償使用。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極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05
                                        文化傳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傳統文化的地區,其特點是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文化展示和傳承的潛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
                                        平樂村地處漢魏故城遺址,文化積淀深厚,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大漢圖騰筑"平樂觀"而得名。該村以農民牡丹畫而聞名全國,農民畫家已發展到800多人。"一幅畫、一畝糧、小牡丹、大產業",這是流傳在河南省孟津縣平樂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謠。近年來,平樂村按照"有名氣、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礎"的"四有"標準,以牡丹畫產業發展為龍頭,擴大鄉村旅游產業規模,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依靠文化傳承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
                                        千百年來,平樂村民有著崇尚文化藝術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后,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從事書畫藝術的人越來越多。隨著牡丹花會的舉辦和旅游業的日益繁榮,與洛陽有著深厚歷史淵源而又雍容華貴的牡丹成為洛陽的重要文化符號。游人在觀賞洛陽牡丹的同時,喜歡購買寓意富貴吉祥的牡丹畫作留念,從事書畫藝術的平樂村民開始將創作主題集中到牡丹。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平樂農民畫家們的牡丹畫作品遠銷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參加各種展覽并獲獎。2007年4月,平樂村農民牡丹畫家自愿組建洛陽平樂牡丹書畫院,精選120余幅作品在洛陽市美術館隆重舉辦了農民書畫展,展示了平樂牡丹畫創作的規模和水平。
                                        "小牡丹畫出大產業"。如今的平樂,已擁有國家、省市畫協、美協會員20多名,牡丹畫專業戶100多個,牡丹繪畫愛好者300余人,年創作生產牡丹畫8萬幅,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2007年,平樂村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特色文化產業村"榮譽稱號,平樂鎮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為"文化藝術之鄉"。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先后兩次就平樂牡丹畫產業發展作出批示。
                                        06
                                        漁業開發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網地區的傳統漁區,其特點是產業以漁業為主,通過發展漁業促進就業,增加漁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漁業在農業產業中占主導地位。
                                        典型案例:甘肅天水市武山縣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該縣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10%。2012年末,全縣養魚水面達464畝,其中冷水魚12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00噸,其中冷水魚超過40噸,漁業總產值達770余萬元。

                                        近幾年,旅游市場火熱,武山縣緊抓機遇,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休閑漁業是對漁業生產的補充,是對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實現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該縣盤古村的發展前景比較好,該村400余畝河灘滲水地充分利用后采取"臺田養魚"模式進行開發池中養魚、臺田種草種樹,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開辟成具有水鄉特色的以生產商品魚為主,將來要建設成休閑式生態漁家樂。2008年秋,該縣龍臺董莊村冷水魚養殖戶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閑農業開發建設的力度,以漁業生產為主題,以區域文化為內涵,以景觀為依托,結合本地特點,打造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景區。其中,君義山莊等漁業養殖戶進行了改造提升,積極推出"住在漁家、玩在漁家、吃在漁家"的"漁家樂"休閑旅游項目,已成為武山"農家樂"示范基地。近年來,武山縣試驗推廣鮭鱒魚為主的冷水魚品種,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全縣漁業產業實現了從粗放到精養、從單一的養賣到提供垂釣、餐飲、休閑觀光等綜合服務方式的巨大轉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盤古村的"漁家樂",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垂釣運動帶來的垂釣,經濟收入可觀,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F武山"漁家樂"成為了天水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帶動了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武山縣積極研發引進漁業養殖新技術,其中"河流養殖冷水魚技術試驗"的成功極大地拓展了養魚空間,也為該縣漁業找到了確實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產上千噸冷水魚的水資源潛力,養殖技術已達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縣有河谷灘涂地、滲水地、薄田等宜漁土地5000余畝,適宜于集中連片發展常規魚養殖,"臺田養魚"、"塑料薄膜防滲"等漁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范為常規魚養殖奠定了技術支撐。龍臺鄉董莊村冷水魚養殖開發小區、溫泉鄉"福源生態農莊"、鴛鴦鎮盤古村養魚小區依托周邊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人脈資源,發揮自身環境優美、產品綠色環保的優點,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觀光垂釣、農家餐飲等服務,延長了漁業產業鏈,經濟效益翻倍提高,成為漁業經營方式創新的典型。
                                        07
                                        草原牧場型模式
                                        主要在我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0%以上。其特點是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典型案例:內蒙古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個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對草原牧區來講,保護好草原生態環境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道海嘎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制度,促進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發展特色家畜產品加工業,形成了獨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發展模式。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太旗把農牧區發展、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作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資源、區位優勢,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農牧產業特色化、規?;?、現代化發展。養殖業方面積極推廣標準化養殖,引導農牧民轉變發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養殖向規?;?、集約化、標準化方向轉變。通過項目扶持鼓勵和支持農牧民發展"小三養"及特種養殖業。實施優惠政策,每年為養殖戶建設標準化棚圈3000多平米,各蘇木鄉鎮為養殖戶無償劃撥土地、并給養殖區通路、通水、通電和平整場地。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扶持資金,配套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大力發展特種養殖生產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標準化奶牛養殖場26處,肉牛養殖場22處,奶牛和優質肉牛存欄分別達到4.3萬和3.97萬頭, "小三養"和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47家,養殖基地48處。與此同時積極引導農牧民走合作發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項目傾斜力度,就重點農牧業建設項目優先安排有條件的合作社實施,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務。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工作,蘇木鄉鎮積極培育先進示范社,全旗每年對10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示范社進行表彰獎勵。創新運作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各類農牧民合作社已發展到587家。注冊總資金達4億多億元,覆蓋全旗140個嘎查村,9000多農牧戶。
                                        08
                                        環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農村臟亂差問題突出的地區,其特點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問題,當地農民群眾對環境整治的呼聲高、反應強烈。
                                        典型案例: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巖村
                                        紅巖村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戶407人,是一個集山水風光游覽、田園農耕體驗、住宿、餐飲、休閑和會議商務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特色旅游新村。紅巖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棟獨立別墅,共擁有客房300多間,餐館近40家,建成了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環形村道、燈光籃球場、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設施。

                                        以前的紅巖村環境衛生較差,近幾年,隨著新農村建設工程的開展,紅巖村臟亂差問題得到極大改善。村內環境衛生得到改善的基礎上,紅巖村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大力發展休閑生態農業旅游,成效顯著。紅巖村積極啟動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工程,現已成為廣西第一個進行生活污水處理的自然村,使村里生態旅游業有了新的發展。從2003年10月至今,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萬人次,成為開展鄉村旅游致富的典范。先后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鄉村名片"等榮譽稱號。
                                        09
                                        休閑旅游型模式
                                        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模式主要是在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其特點是旅游資源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完善齊備,交通便捷,距離城市較近,適合休閑度假,發展鄉村旅游潛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
                                        國家特色旅游景觀名鎮江灣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云集了夢里江灣5A級旅游景區、古埠名祠汪口4A級旅游景區、生態家園曉起和5A級標準的梯云人家篁嶺四個品牌景區。依托豐富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著力建設梨園古鎮景區、蓮花谷度假區,使之成為婺源"國家鄉村旅游度假試驗區"的典范。中國美,看鄉村,一個天藍水凈地綠的美麗江灣,正成為"美麗中國"在鄉村的鮮活樣本,并以旅游轉型升級為拓展空間加快成為中國旅游第一鎮。

                                        江灣旅游資源豐饒,生態綠洲的曉起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六百余株古樟群、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棲息著世界瀕危珍稀多鳥種黃喉噪鹛、國家重點保護的黑麂、白鷴鳥等。 江灣鎮森林覆蓋率高達90%,既是一個生態的示范鎮,也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千年古鎮。該鎮依托豐富的歷史人文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功打造"偉人故里—江灣"、"生態家園—曉起"、"古埠名祠—汪口"等三個品牌景區。以品牌景區發力于鄉村旅游,將江灣打造成一個鄉村旅游的省級示范鎮。
                                        28個省級示范鎮之一的江灣鎮,近年來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的示范鎮,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有機相結合,使鄉村旅游參與主體的農民,成為受益主體。投資8000萬建設篁嶺民俗文化村和投資7億重點開發以徽派古建筑異地保護區定位的梨園新區處于緊張的建設階段,這兩個重點旅游工程的建成,將使更多群眾受惠于鄉村旅游。積極引導開發農業觀光旅游項目,打造篁嶺梯田式四季花園生態公園,使農業種植成為致富的風景,成為鄉村旅游的載體。
                                        作為全國首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江灣鎮,鄉村旅游效益逐年提升,2013年旅游接待游客達250萬人次以上,聯票收入68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5.56億元;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旅游帶動旅游工藝品生產銷售、旅游管理導游等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近3000人,旅游商品生產、賓招飲食服務企業330多個,"農家樂"120家。
                                        10
                                        高效農業型模式
                                        主要在我國的農業主產區,其特點是以發展農業作物生產為主,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產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三坪村
                                        三坪村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三坪風景區所在地,該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086人,2012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畝,毛竹18000畝,種植蜜柚12500畝,耕地2190畝。該村在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充分發揮森林、竹林等林地資源優勢,采用"林藥模式"打造金線蓮、鐵皮石斛、蕨菜種植基地,以玫瑰園建設帶動花卉產業發展,壯大蘭花種植基地,做大做強現代高效農業。同時整合資源,建立千畝柚園、萬畝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觀光旅游,構建觀光旅游示范點,提高吸納、轉移、承載三平景區游客的能力。

                                        為了改善當地村民居住環境,提升景區周邊環境品位,三坪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現如今建設中的"美麗鄉村"已初具雛形,身姿靚麗,吸人眼球。2013年,平和縣斥資1900萬元,全力打造閩南金三角令人神往的人文生態村落。其建設內容包括鋪設村主干道1公里、慢步道2公里,河濱休閑景觀綠道1.3公里,以及開展村中沿街立面裝修、污水處理、綠化美化、衛生保潔等。截至目前,當地已累計完成投資960萬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50.5%。
                                        幾年來,三坪村特有的朝圣旅游文化和"富美鄉村"的創建成果,吸引著眾多的游客,也影響著當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茁壯發展,走出了一條美麗創造生產力的和諧之路。該村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村"、"福建省生態村"、"福建省特色旅游景觀村"、"漳州市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是漳州市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和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的聯系點,連續五屆蟬聯省級文明村。

                                        中國鄉村行QQ:467792709 郵箱:zgxcxw@qq.com

                                        皖ICP備15023298號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